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政府花钱买大单 企业缘何不买账

2010-12-14881人阅读
一项防范企业风险的举措在安吉遭遇尴尬
政府花钱买大单 企业缘何不买账

  ■见习记者 王东玲 通讯员 赵晓光

  防险举措遇尴尬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国外企业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破产事件时有发生。当遇到“洋老赖”,即国外企业无法支付货款时,企业也只能“干瞪眼”。

  对于防范外贸风险,我国有一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中信保”,在企业遇到“洋老赖”时,“中信保”将根据实际情况赔付投保企业损失金额的70%—100%,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损失。

  对于安吉企业来说,参加“中信保”还可获得政府补助,从2009年开始,县财政就开始了对企业投“中信保”的支持,在省级财政补助10%的前提下,县级财政补助60%。浙江中信保湖州分公司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以今年全国首个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简易投保方案为例,其费率在0.12%至0.6%之间。按照0.6%的费率计算,出口1000万美元的货物,企业需要交纳6万美元的保费,因为浙江省和安吉县财政共补助70%,企业实际只需要交纳30%,即1.8万美元。

  然而这项防范外贸风险的举措却在安吉遭遇尴尬。记者日前从县外经贸局获悉,今年“中信保”在安吉的投保率仅6%,全县560多家规上企业中,只有35家投了“中信保”,与去年相比增加投保的企业数不到10家。

  企业为何不买账

  “这笔钱花得不值,都是多年的老客户了,对方的运营情况一直很稳定,他们在行业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么多年都没出现过意外,如果对方出现意外情况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家会都知道的,所以我认为投保这笔钱花得不值。”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不投保存在两大原因:有一些企业认为,企业自身规模不大,产值不高,利润也不高,投保无疑会增加成本,划不来;也有一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时,对对方信任度较高,认为没有必要投保。

  记者从县外经贸局了解到,大部分不投保的企业是因为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每年缴纳保费,但保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法拿回的,许多企业认为这些钱是白出的。”

  政府倡导企业增强风险意识

  据介绍,今年中信保浙江分公司推出了全国首个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简易投保方案,中小企业参保的手续更简便,费率更优惠,门槛更低,相当于参保零门槛,企业只需每月申报一次出口情况,出险后便可直接报损。

  县外经贸局针对此项利好政策,还专门进行了信息普及,开展了多次培训,并从北京等地请来了专家,从常识到案例进行讲解,但在安吉响应的企业还不到10家,“投保从根本上说是企业行为,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企业投保。”

  “美国一家经营了50多年的企业,今年也破产了,安吉一家企业成为受害者之一。好在该企业投了‘中信保’,获赔200万美元。”记者从县外经贸局了解到,面对起伏不定的国际贸易形势,企业对每一笔出口的货物,都不能完全保证“全额收款”,产品漂洋过海后,外商什么时候能支付资金,是否有能力支付资金,也并不是企业能掌控的。因此相关负责人建议,针对防不胜防的外贸风险,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保障,不至于“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