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思源)
一种消失已近30年的建筑技艺现身杭垓吴村桥博物馆建造现场。据悉,该镇将把这种用土夯墙体、木结构建房的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村村委会主任项用明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要在长丰桥建一座桥博物馆,存放安吉乃至全国的古桥、名桥模型。如何体现博物馆古朴的建筑风格?村里想到了这种泥土夯墙技术。
在桥博物馆建造现场,记者看到了夯筑技术的真实再现。一个200平方米的空地上,一位叫王培德的建筑工人在泥墙板下垫了两根垫动棍,把泥墙板搁在上面,往泥墙板里倒泥巴,用锤子尖的一头插泥巴,插几分钟后再换一头夯实泥巴。一板泥墙夯实后,把垫动棍拿掉,向前移一下,动作流畅,让人看得十分新鲜。一旁,建筑工人王茶林告诉记者说,“夯土墙很讲究,泥巴一定要是黄泥,粘性大,增强牢固度。一般高度在六层泥墙的时候要停几天,让泥墙干一下。我们这房子有9层泥墙高度,最上面的三角形山脊最难夯,盖草的话要六分水,盖瓦片的话五分水够了,四面泥墙夯好后就可以穿榀上梁了。”
据悉,用土夯筑是六七十年代常用的筑房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夯筑技术慢慢被三合土、砖头建造等代替。这种用泥巴夯墙、穿榀上梁技术在民间已消失近30年了。为了传承民间文化,保护这种草根技艺,建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土夯墙体建筑,吴村村委会寻访了七八位擅长这种技术的六七十岁的村民。如今桥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夯土墙已至一米多高。
杭垓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说,等桥博物馆建好后,镇里要把整套建房的工具放进博物馆里展出,还将把这种用土夯墙体,木结构建房的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