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鱼”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

2010-9-13995人阅读


——透视安吉绿色崛起之路
 
  本报记者 陈毛应

 

 


  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安吉,财政增幅却连续三年走在了浙江前列,2009年财政收入增幅还名列浙江榜首,安吉凭什么实现了逆势飞扬弯道超越?

  一个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中国普遍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吹”的农村,在安吉却是“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景,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26元, 高出浙江平均数1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5年领跑全国各省区的浙江,却被地处山区的安吉领跑,安吉凭什么成为浙江榜样?

  一个变化引起了我们的调查:植被覆盖率达73%、森林覆盖率达71%的安吉,在发展县域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道路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目标,安吉凭什么走出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中祥说,这一切源于安吉让青山绿水成了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了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了永续利用。

  

  现象

  生态资源变成后发优势

  投资2.25亿元的丰华花园五星级酒店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投资1.5亿元的大场坪休闲项目正在全速推进,投资3亿元的天使乐园开工在即……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安吉在建的度假养身、会展会所、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项目275个,累计完成投资69.4亿元,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44个。今年1——8月,全县实现合同外资17953.45万美元,实到外资6520.84万美元,内资实收资本到位105076.75万元,安吉俨然成了一方投资热土,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到安吉的投资者众口一词:一流的生态环境就是投资的首选。

  资料显示,全县562家规模企业中椅业、竹业两大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休闲产业、绿色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占比也达到43.4%,尽管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实现产值258.97亿元,同比增长16.3%;利税达到22.77亿元,同比增长12.5%。

  据县统计局杨鹤云副局长介绍,近年来安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是新中国成立后有记录以来最好最快的时期,2006年至2009年,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5.5%、27.7%、11.0%和12.5%,安吉进入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代。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坐落在山川乡的安吉白玉兰矿泉水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瓶1.5L的矿泉水售价19元,在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超市里还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老总徐德根每天看到一瓶瓶矿泉水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时候,黝黑的脸上总是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安吉,类似这样规模的矿泉水厂有40多家,每年供应着周边大都市的高校和机关,其中占据上海总供应量的八成以上。

  “千百年来白白流淌的山泉水卖出了比食用油还贵的价,山上的一花一木、一石一草都变得金贵不已。”山川乡马家弄村70多岁的老农汪健康说。

  山泉贵如油,竹子也变成了宝。

  安吉是著名竹乡,全县108万亩竹林成了一个聚宝盆:

  竹子长在山上,变成了“中国大竹海”、安吉竹博园等十个著名景区,成了《卧虎藏龙》、《夜宴》等一大批获奖影片镜头里的美景,2009年接待游客544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门票收入84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15.6%和18.5%。

  至于竹子本身,安吉人更是把一根根竹子从头吃到尾,从外吃到里,“吃得连渣都不剩”。竹竿做地板、窗帘、凉席,竹枝、竹梢做扫把,竹鞭、笋壳做根雕工艺品,竹笋做食品,竹屑、竹加工废料做竹炭,就连以往废弃的竹叶,而今也得到开发利用,从中提取昂贵的生物制品——竹叶黄酮中间体,成了竹啤酒、竹饮料缺一不可的原料,更为惊奇的是,竹子通过深加工变成竹纤维,成了毛巾、衣被的新材料,一个完整的竹业产业链已在安吉形成,2009年,安吉竹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竹产业为全县农民平均增收6500元,占农民收入的57.3%。

竹子做出了大文章,白茶更是写出了绿色传奇。自1981年安吉农技人员将一株野生白茶通过无性繁殖方法从高山上引下山来种植之后,由于集观赏、经济和营养三大价值于一身,截至2009年,安吉已发展9.35万亩、产量780吨、产值8亿元的大产业, 白茶给安吉农民人均增收2666元,占农民收入的23.5%,安吉白茶如今已成为安吉农民的致富茶。

  美丽乡村变成休闲高地

  碧水穿城,苍翠簇拥,百鸟争鸣。漫步在安吉乡村,看西苕溪水,沐习习山风,望延绵绿色,闻鸟语花香,真叫人忘却尘嚣,心旷神怡。不少游客发出赞叹:“安吉真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坐拥青山绿水,如何让全县187个村变成187幅图画,成为都市客人的休闲高地、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新景,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和1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确保补助资金占总投入的50%以上;对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考核评定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分别给予300万、200万、150万不等的奖励;对创建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市“生态乡镇”的,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对生态公益林建设、饮用水源保护、村庄环境整治、矿山复绿、企业清洁生产等方面,也安排了相应的补助资金。

  3亿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拉动了中国美丽乡村 1827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引来社会资金23亿元的投入,到2009年止,全县累计命名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覆盖面达49%;累计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创建市县级生态村108个,省市全面小康示范村44个,村庄环境整治农村人口受益率83.8%。

  村容村貌大变,改变了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方式,“出门穿皮鞋,进门穿拖鞋”“垃圾分类交物业,污水出门化清波”在安吉农村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到来,财富流也随之而来,山川乡高家堂村,由于上海光明乳厂等三家知名企业各自在此建起了会所,昔日寂静的山村现在变成了闹市,农家菜值钱了,山货俏销了,农民不出门就变成工人了,腰包也变得鼓鼓的。天荒坪镇大溪村、鄣吴镇无蚊村、报福镇石岭村等一大批山村由于山清水秀景色美,一年四季客盈门,仅以开办“农家乐”为例,2009年全县550户农家乐中共接待游客数达1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700万元,增幅达到30%。

  做法

  从末端治理变成生态设计。为了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在《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安吉《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引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等6大专项规划,县里还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矿产开发、山林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控制性详规;15个乡镇和100多个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规划,并构建了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和乡镇(村点)示范考核指标体系。在安吉所有引进项目都严格执行一条高压线:污染项目不进来,进来项目不污染。

  从注重速度变成崇尚质量。安吉的优势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兴起,一批批客商慕名到安吉要作山水文章,特别是随着杭州、上海的白领阶层到安吉买房,不少房产商想借一流的生态环境开发房地产项目。但安吉的决策者认为: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经破坏,潜力就随之消失。为此,县里决定,不为眼前的财政收入而眼红,宁可发展慢一点,决不搞富资源穷开发,大资源小开发,整体资源零星开发。于是对每一座山、每一潭水都请国际大师进行高品位设计,哪里该建什么、不能建什么一目了然,客商的投资意向不符合设计要求坚决一票否决。

  在此基础上,划分功能区,对不同乡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山区乡镇发展休闲产业,平原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完成了开发区生态化改造试点,新建项目入园率达7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43%,环保三同时率达到100%,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资源利用考核激励体系。

  通过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二产“绿色招商”、“高坎进入”,三产“助推民营”、“强势推进”等手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经济结构也日趋合理,三产比例保持在10:50:40。

  从追求财富变成追求幸福。今年3月29日,新华社播发一条消息,烟尘水中走,废渣池里留,安吉一企业巧将黑烟变蒸汽,报道的是天荒坪镇农民杨安东治污的事。为了烟尘的治理,他十年来矢志不移,先是买来锅炉代替原来的土灶,后又引进水膜除尘新技术,在治烟尘效果不彻底的情况下,去年11月又想出一条妙计,将锅炉里的黑烟排进一个长2.5米、深1.5米的水池里,水池里的水始终保持在1米深,不锈钢烟道进入水池子水下10厘米,黑烟尘在水中集聚到一定温度时,便会将水池里的水烧至沸腾,最后变成水蒸气通过烟囱排入空中,而恼人的烟尘沉淀在水池底部,水池里沉淀的烟尘又是农民田里的上等肥料。

  县环保局长吴毅能称:这项小发明解决了烟尘排放的大问题。目前安吉所有烟尘企业正在全面推广这项新技术。

  杨安东是安吉企业主积极主动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只要能彻底治污,不管是投多少钱每家企业都会在第一时间放在第一工程的位置进行施工。”安吉县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潘永峰说。 

  在环保至上的浓厚氛围中,全县共建有4000余处1万余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其中100多个行政村建有生态湿地、沼气、氧化沟、阿科蔓技术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安吉逢春污水处理厂看中了小企业分散、污水难入污水处理网的商机,还专门做起了污水处理生意,对全县所有竹制品厂的污水进行有偿回收处理,使所有小企业的污水也实现零排放。

  企业治污跃马当先,政府更是率先垂范。县里为此全面实施西苕溪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近三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平方公里,累计建设清水河道204.85公里,村庄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率达100%,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环境整治点1075个,农村人口受益率达83.8%;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是社会政策的追求。去年县里为此制订并实施了建设“健康安吉”行动计划。这也是全国首个提出并实施该计划的县、市、区。通过实施健康体质、健康文化、健康文明、健康饮食、健康生产环境、健康行为、健康人居环境、健康保障八大工程,努力培育体质、精神、饮食、生育和行为全面健康的居民,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这一行动计划实施后,包括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24岁在内的175项惠民指标将大幅提高。而要实施好这一计划至少要投入20多亿元。这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20亿元的小县来说无疑需要非凡胆略和科学运作。

  从闻名生态变成生态文明。安吉妇幼保健站一名叫徐佰成的医生向县里提出设立 “生态日”的建议,没想到县人大常委会竟然在2003年9月13日专门通过了《关于设立生态日的决议》,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25日作为“生态日”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七年。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601班的林郁和603班的范庆伟两名小同学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小学生环保网站,引起中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安吉航管处职工任卫中建造了全国第一幢环保屋,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不远万里慕名来到安吉实地考察;农村面源污染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自从2006年全国首个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安吉报福镇实施后,目前已在全县开花结果,又被专家称之为“安吉经验”……

  为了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出新经验,安吉的执政者还善于创新,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量制订不同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一个以开发区(递铺镇)、梅溪、高禹、良朋主打生态经济,鄣吴、报福、章村、杭垓、山川主打休闲经济,昆铜、溪龙、孝丰、皈山、天荒坪、上墅兼而有之的发展格局已在安吉形成。

  正是通过从末端治理到生态设计、从注重速度到崇尚质量、从追求财富到追求幸福,从闻名生态到生态文明的一系列作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安吉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特征,又体现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2006年获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2008年5月,又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一系列“国”字号荣誉也接踵而来: “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全国户外运动基地、中国生态影视基地、中国人居环境奖、 全国第一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启示

  一张图纸画到底。透视安吉绿色崛起的历程,不难发现,尽管班子换了五届,但每届班子在主政时总是放眼未来,从长计议,全面可持续发展,既求一年见效,更求十年见功。自1996年提出“打造都市‘后花园’工程”以来,安吉朝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一年一个宏观决策,一年一个生态主题,从实施“绿色工程”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从提出“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三张名片”到号召全县上下“为建设生态型百强县而努力奋斗”,特别是2006年提出 “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三大战略、2007年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2008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以来,一次比一次进步, 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决策者的意志变成了全县人民的意志,变成了任何人也阻挡不了行动,安吉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蓬勃发展,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不卖山水卖风光。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是第一资源,安吉的发展不是“吃着祖宗饭,砸着子孙碗”,用牺牲环境来增长GDP,而是让青山绿水成了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了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了永续利用。

  任何地方的发展一是要靠内力,同时要借助外力,安吉也是一样,但在借助外力时,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择商选资,用县长单锦炎的话来说,就是不卖山水卖风光,采取的是原生态保护、纯自然开发的模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靠一流的生态环境,走高品位、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典型意义重大深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对安吉进行三次调研后认为,安吉的核心经验是围绕二三产业确定主导产业,围绕品牌建设推进支柱产业,围绕农业效益,使农业在“接二(产)连三(产)”的同时实现“跨二进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良性发展,国际比较意义重大而深远。北京大学彭真怀教授认为:安吉的绿色崛起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安吉模式可以在全国复制。他坚信:这个培育于安吉、创新在浙江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