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莹)
“感谢师傅的辛勤培育传承,祝师傅身体永远健康。”日前,徒弟朱正国在其竹叶龙制作师傅胡启华面前祝辞,弯腰恭敬地行鞠躬礼,并献上鲜花,师傅胡启华脸带微笑地接受了徒弟的敬意,正式收徒。记者从县文广新局了解到,不仅是胡启华,我县的各级“非遗”传承人全部收徒,“非遗”保护工作再迈一步。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数目繁多,有手工技艺、口头传说、民间美术等,目前共有153个项目列入省、市、县“非遗”的项目,但其中不少却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带徒传承的方式最为有效。”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5名,市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23名,县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30名,“作为传承人,他们都积极收徒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溪龙乡白茶手工技艺传承人陈守彬今年82岁,他收的徒弟是儿子陈达明和陈达有,摊青、杀青、揉炒,陈老将数十年来整理出的炒白茶技术都一一传授给了儿子们;而昆铜乡上舍村则是村干部带头传承竹叶龙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启华也都倾囊相授;从光绪年间相传至今的“项家皮影”掌门人项玉山也摈弃了“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将手艺传给了儿媳妇和邻居……记者了解到,全县58名“非遗”传承人人人收徒,少则带徒数人,多则带徒百人,有的收子孙为徒,有的收爱好者为徒,只为将自己的手艺代代相传。
据了解,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政府还进行资助,“我们将对不同级别的能工巧匠、老艺人进行数千元不等的资金支持,这笔钱将用于资助老艺人的生活和支持老艺人带徒弟等。”有关负责人表示。